亞倫.貝克受到阿爾弗雷德.阿德勒(Alfred Adler)的影響,開創了認知治療學派,他治療他的憂鬱症患者的方法,就是改變患者看待事情的態度。
作者說,治療疾病的方法有二種,一種是「對因治療」一種是「對症治療」
顧名思義,對症治療是指出現症狀之後,吃藥來對抗這些症狀。
對因治療則是指先替患者釐清病因,再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的方法。
在醫學界,懂得幫忙患者找出病因再治療的醫生,才是真正的好醫生。
二分思考法就是憂鬱症的來源:
例如,這件事失敗了我人生就沒意義…
這樣的思考方式只會讓自己活在地獄裡。人活得開不開心,其實只在一念之間,換個思考就會讓自己身處於天堂。
假設生病請假了,心裡還是在意工作在意個不停,其實不需要在意會因為自己而停止運作,應該是「沒有我也沒差」比較是自己煩惱的原因,或是擔心工作跟不上進度等等…那就想想該怎麼樣讓這個煩惱消失?只要每天都有努力,其它的就別擔心了,擔心也沒有用的。
改掉什麼事「一定」要怎麼樣的想法,讓想法更有彈性。
很多人會憂鬱,是因為覺得「我一定要這麼做」、「人生只能如此」
就算沒考上理想大學也沒關係、家人沒有一定需要親人來照顧、沒有怎麼樣也沒關係,只要人生能幸福就好,往幸福的道路走有很多條路。
只要想著還有其它路可以走,就能活得輕鬆自在。
作者說,認定人生得到幸福的路只有一條的人,就算他東大畢業,就算他成為政府高官,也算不上聰明。
提醒自己,凡事不是只有一條路可以走。
認為凡事都有各種可能的人,隨時能修正人生。
作者表示,會將自己的一切奉獻給公司的人,遇到需要照顧年老的雙親的課題時,有時候就會毅然決然地辭去工作。這種人通常看不起無法全心投入工作的人,所以他們也無法忍受不能百分百為公司付出的自己,才會做出辭職的決定。
事實上,只要用心安排,我們絕對有辦法兼顧工作與長期照護雙親的需求,我覺得一旦需要照顧父母,自己就必須辭去工作的想法十分狹隘。
當結果不如預期,就要承認己的錯誤並改變作法,而且解答不只一個,還有許多不同方法。
作者說自己曾經誤診一個憂鬱症病患,讓那個病患自殺了,所以他覺得自己不應該抓著制式化療程不放,應該承認錯誤並調整作法。
愛迪生曾經說過「我這一生從未失敗,我只是發現這些方法無法成功。」